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课棠,有思维流量吗?

2015-04-30 李菲 星教师


嗨!老师,学生能在你教的学科中感受到快乐吗?你的课和生活有什么联系?你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多大?学生能养成批判性思维吗?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快来看看,李菲老师如何让课堂其乐融融,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泼、兴奋和自信的状态。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新教师》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个人小传 ID:new_jiaoshi

我是李菲,2001年毕业后一直坚守在数学教学的第一线。现任光谷一小课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曾获区优秀青年教师、“教坛新秀”一等奖,教师五项技能竞赛一等奖。受聘担任武汉市骨干教师培训班授课教师,以及区高效课堂建设工程首批讲师。特别欣赏柳宗元对“树”的态度: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看待数学课其实也可以这样: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而有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若是如此,课堂必将呈现出灵动活力,学生的思维之林也会枝繁叶茂、鸟语花香。


教育故事

每天我们的教学都发生着不同的故事,细细品味,这些故事往往给我们以启迪,积淀下来就会成为教学经验乃至成果。我的数学课堂相对比较开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因此,课堂上常常听到:“李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

明代学者陈献章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才会更加深刻通过质疑,或许还能学生打开一扇主动拓展学习的大门。而学生是否敢于在课堂上质疑与课堂的民主程度、思维的活跃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老师应该在每一节课里都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有所收获,教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共同的受益者,获得自身的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我曾经在教学《较大面积单位》一课时就曾体验过这样的快乐。

这节课开始进行得波澜不惊,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很快发现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至于公顷和平方千米也在我的描述下建立了一定的表象认识。和我估计的一样,学生刚刚接触面积单位,一时之间对进率问题弄得不是很清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记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我让学生先观察这几个面积单位,看看怎样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很快发现,除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1公顷=10000平方米,其他相邻面积单位之间都是100进制的,比如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正当我表扬同学们很会观察的时候,突然小辉举手了,他满脸疑惑地说“李老师,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特殊的吧,我总觉得它们之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这是个满脑子都是问号的孩子,记得在教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时,他就曾提问“测量很小的东西时1平方厘米摆不满还多出一点点,那一点点地方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那节课我表扬了他大胆质疑的精神,今天又冒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他的一席话让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各执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中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他等于100平方米,也有学生认为没有。正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学生大声说:“我们这样争下去也没什么用,找一下资料嘛,我好像在字典上看到过面积单位的介绍。”听了他的话,学生们纷纷拿出字典,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手:“李老师你看,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真的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叫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是吗?”说实在的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想到那么多,只把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当成了一个特例,准备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真没想到公顷和平方米之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学生的质疑精神让我感到很佩服,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主人。

“李老师,我还在字典上看到了其它面积单位,有海里英里,它们都是些什么样的面积单位?”这个问题真把我问住了,因为对于这些面积单位我也只是听说过,并不太了解,也不是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于是我坦诚地说“这些面积单位李老师也还不太了解,要不我们回家一块儿查资料寻找答案,下节课来讨论好吗?还有,刚才同学们补充了公亩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公亩有多大,有什么地方面积是几公亩呢?像公顷、平方千米我们多用于大型建筑的占地面积,我们熟知的一些建筑的占地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都回家查找一下好吗?”对于我的建议同学们都欣然同意。

通过这节课上的“突发事件”更让我相信课堂上随时都可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往往在小细节中蕴含着无限的资源和智慧,关键是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下节课,我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何方?所有的面积单位都要一一了解吗?”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这次的拓展活动才有意义。接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查阅了很多资料,在书籍和网络上我们发现:原来,面积单位种类真的很多!

第二天的教学课成了面积单位的专项交流课。学生们找到了各式各样的面积单位,有公亩、平方毫米、海里、英里、市里、市亩等等,他们越列举劲头儿就越大,但是市里、市亩这样的一些面积单位与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学生读起来显得比较吃力,而且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必要对所有面积单位都去做深入的了解,作为课外知识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于是我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回到我们常用的一些面积单位上,让学生主要思考和掌握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故意一脸不解地问:“同学们,我有疑问,1平方毫米有多大呀?”几个调皮的学生马上就用手势比划给我看,他们眯缝着眼睛,指着小拇指尖那么一点点地方说:“很小的,像芝麻那么大。”我又接着问:“还可以怎么说呢?”这时小碧说:“是一个正方形,一个边长是……”,她一时之间有点语塞。龙龙马上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说。“就是一个边长1毫米的正方形那么大”他很流利说了出来。我对他竖起大拇指,因为他是个平时并不太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我的鼓励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接下来的讨论中他始终跟着大家一块儿开动脑筋。

“那么,李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我们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你们观察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在这些面积单位中还能举出有这样关系的例子吗?”原本只是让学生试着分析一下,假如不行就留作课后再去研究。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李老师我发现了”小张兴奋地说“我们知道挨着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相差100,如果还隔了一个面积单位那就相差10000啦!比如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还有1平方分米=10000平方毫米“梦梦补充道。我忍不住顺势问道:“那么1平方米是多少平方毫米呢?”看了一下,好多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1000000平方毫米”“就是再加两个零嘛”小张接着说。

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他们查找的一些建筑和其它东西的面积。黄鹤楼占地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也就是…”还没等我的问题完全出口,就有学生高高举起了手,“30公亩”学生比我预想的还要快。说到洪山广场占地面积106000平方米时,学生们已经自觉地开始换算“是1060公亩!”“10.6公顷!”我忍不住为这些学生鼓掌,每说到一个建筑或地方的占地面积,学生都很自然地去换成更大或者更小的面积单位,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眼里都充满了自信和愉悦!

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职责的变化,诚如《学生生存》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公认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显然,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的经验型教师,已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所要培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要求,教师自身需要有一定的敏锐性,对于学生的奇妙思维能及时判别并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自信的状态,反之,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时刻作个有心人,不忽视每一个细节,而且还要及时地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素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营造了一个轻松、民主的氛围,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能尽情飞扬,智慧也会不断闪光,这样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适当处理,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特别推介


一个主题的33问

“长方形面积计算”是一个传统而经典的教学内容,长久以来,研究该教学内容的论文、案例层出不穷。我曾观摩过一次对该课的同课异构,一天7节课下来都是这个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我也曾心存疑虑:“这么个传统的教学内容还能怎样创新呢?” 面对这个教学内容你还有多少疑问呢?

罗永军所著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一书针对这个教学内容提出并解答了33个问题

初识此书,我深感不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写成一本书吗?带着满腹疑虑把书浏览了一遍,不禁叹服于罗老师的研究视角之广与分析问题之深。他针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纵深到上个世纪70年代,覆盖到港台教材乃至世界某些国家的相关阐述;并且层层推进从“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本体性知识解读与启示”“教科书编排特点之比较”“课堂教学研究”“练习中学生常见的错误”等八个版块展开阐述。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章节的内容,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因为,罗老师对于每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研究课例时,我也曾比较过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罗老师在进行纵向比较时就从单元知识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展开;进行横向比较时更是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教学引入,三是操作实验,四是课堂练习。这样的分析会让我们对这个教学内容逐渐“拨开云雾见青天”。

再比如学生经常出现错用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罗老师也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创新性的想法,还给出了很多可操作性非常强的训练游戏,以提高解决面积和周长计算问题的正确率。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跟随罗老师的视角,不知不觉中我们会进入一个博大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世界!

品茗这本书,你收获的会是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个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这一教学内容,还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我们数学教学的其他内容之中。更重要的是,你还会收获研究某一教学内容的具体方式和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研究方法。

链接原文阅读李菲老师“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一文,将有更多精彩分享给大家。

·END·

每位教师,都很精彩!

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


2015年4月起,“新教师”微信公众平台将以每天推出一位新教师的方式,在国内外筛选“年度新教师300人”,呈现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以及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新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

关注《新教师》: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